,势在必行。在资金和技术的推动之下,土壤修复市场释放力度空前,但是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。
2019年是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实施的开局之年。为升级版“超级基金”,这项顶层设计填补了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层面的空白,也起到厘清环境责任、明确治污主体的作用。同时,更注重风险管控和修复,并提出了保障措施,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,使得土壤污染防治能落实到真金白银。
当前,两类土壤修复极为迫切,一类是工矿企业搬迁后的土壤,另一类是农田土壤。但一直以来,土壤污染治理资金需求大,很多历史性遗留问题造成土壤污染治理责任方难确定。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,恢复其功能,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。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种类较多,大部分仍是传统的物理化学治理方法,渐渐成为土壤污染治理主流技术的生物治理技术水平还较低。
同时污染场地修复成本高、周期长,外部性显著,目前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。如何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,将成为污染场地修复及再开发利用和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关键。即使对污染土壤采取成本较低的植物修复法,耕地修复所需资金总额也将高达6万亿元。从发展模式看,土壤修复行业从以传统的污染治理工程承包为主,向环境管家、棕地开发和PPP等多元模式发力,环境大建设格局正在形成。
随着国家对土壤修复行业的高度重视,在资金支持上力度逐年加大,增幅超过大气和水污染防治。2007年至今,我国仅工业污染场地修复资金就增长了7.84倍,项目数量增长35.54倍,国家累计投入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达219亿元。2018年,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65亿元,与2017年执行数基本持平。
随着行业的逐步规范和扩张,产业链上下游将迎来市场机遇。业内人士估计,土壤修复将开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,而相关企业也正在成倍增长。据中国环联介绍,近年从事我国土壤修复公司的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,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由2016年2000家左右在增至一年后2800家。从未来市场需求看,调查评估的探测、向便捷化、现场化方向发展,一些在细分领域专业性强的技术企业也将脱颖而出。
迄今国内土壤修复投资约占环保总投资的1-2%,成长“钱景”可观。根据《2018年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评述和2019年发展展望》,2018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约98.54多亿,其中工业类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仍占主要部分,合同额约68.51亿。另据招投标现状来看,每块地修复成本从百万至千万甚至上亿不等,保守估计以每亩地20-50万元价格来估算,则场地修复市场空间将达到10000亿元。
具体来看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工业场地预计修复比例约为6.87%,预计修复价格为270万元/块,市场规模约为945亿元。保守估计,2019年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在1571.5亿元左右,且未来4年土壤修复行业复合增速在40%左右。目前修复市场环境正在好转,业主更加重视,行业乱象减少,进入到由政策法规标准驱动的行业生态。
国家对污染土壤的管理原则为“预防为主、保护优先、风险管控”,在市场起步阶段对土壤修复的第三方治理市场不宜过度高估。尤其是土壤修复不再只盯着末端治理,企业的风险管控市场也将成为土壤修复行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。这也就意味着,参与污染修复的企业,既要掌握治理技术、投入大量资金,还要经得起时间的煎熬。企业在做项目时更加注重风险控制,对于前端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不明晰的项目,都在理性选择。